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支付方式也从过去那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逐渐演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一串数字,变得更加抽象。然而,这串数字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信任的载体、权力结构的映射,以及人类历史进程中所有探索与创新的智慧。那么,这串数字,或者说“金钱”,究竟从何而来?它为何存在?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文明?

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将从货币的源头——“以物易物”开始,逐步探讨现代货币的诞生。阅读完后,你将对“货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其本质,并掌握更多玩转金钱的方式。

以物易物的起源

很久很久以前,社会上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分工,猎人、农民、牧民和渔民,各司其职。某一天,猎人们在村庄边缘发现了一个罐子。在他们的部落里,除了动物的头骨和木头碗之外,其他容器几乎没有。这意味着这个罐子对他们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因为它可以用来运输水、收集羊奶,还能存储其他物品。

但陌生人看起来十分凶恶,没人敢靠近。部落面临一个难题:如何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交流?这时,部落的巫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送给陌生人一些东西,或许他们会作为回礼送给我们一些罐子。”

但酋长对此表示质疑:“我们能送给他们什么?而且你怎么知道他们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呢?”

巫师解释道:“我们可以送给他们一些我们富裕的物品,比如山羊皮和绵羊皮。他们可能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因为那边的草场资源匮乏,他们没有足够的衣物。”

于是,部落决定派出五名勇敢的猎人,每人肩背一捆山羊皮,前往海边。他们将羊皮放在距离陌生人村庄不远的一块岩石上,并用石头将其压住。

第二天,羊皮依然完好无损,没人动它。但到了第三天,一半的羊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陌生的红色鱼堆积在岩石上。猎人们感到害怕,因为这些红色鱼与他们所熟知的鱼类大不相同,担心这是一个陷阱,于是他们选择继续等待,没有轻举妄动。

到了第四天,红色鱼也消失了,羊皮也不见了,但岩石上摆放了两个陶罐和三个碗。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物品。猎人们高兴地将这些物品带回村庄。

就这样,送礼和回礼的方式促成了第一笔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的猎人们逐渐习惯将多余的羊皮送往海边的岩石上进行交换,最终他们也敢与陌生人面对面交流和讨价还价。

这就是远古时期人们通过“以物易物”进行直接交换的方式。

货币的诞生

如果交易双方总是能够准确地满足彼此的需求,交易活动将相对简单。例如,两个部落之间用羊皮换取陶罐。然而,当交易的规模扩大到有100个商人时,使用100种不同的物品进行交换将变得异常复杂。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经过商人的共同商议,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不再直接交换各自部落的物品,而是统一使用一种特定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这种通用的交换媒介,便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钱”。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货币的三个基本作用:

1. 避免交易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以物易物的时代,交易的达成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条件。举例来说,如果我有面包要出售,同时需要牛奶,我必须遇到一个既有牛奶出售又需要面包的人。这种双重偶然性就像是两个人的相亲相爱,条件必须都满足,才有可能达成交易。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容易发生,交易因此变得复杂且低效。

有了货币之后,交易变得简单多了。只需找到愿意购买面包的人,我就可以将面包卖给他,并将赚到的钱存起来。以后,当我需要购买牛奶时,只需用存下的钱购买即可。这就是货币带来的巨大便利。

2. 降低质量检验成本

没有货币的帮助,人们只能依靠以物易物进行交易。作为卖面包的,如果屠夫来买面包,我需要检验他的肉是否合格;卖酒的人来买面包,我需要尝试他的酒是否好喝;裁缝来买面包,我还需要检查他的衣服是否合身、好看。如果没有货币,我们就需要成为所有商品的质量检验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有了货币后,我们只需要检验货币的真伪即可,无需对每一种商品进行质量检验,大大降低了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

3. 增加市场交易量

基于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个作用,市场交易量得以大幅增加。无需满足双重偶然性,也减少了质量检验的时间和成本,交易变得更加频繁和高效。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都能享受到货币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因此,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享受货币带来的优势。至于用什么来作为货币,这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历史上,货币的形式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例如,在非洲某些地区,财富以牛的数量来表示;南海人们用贝壳作为货币;东欧则使用皮革。在古代中国,从夏、商、西周时期的贝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金属货币,再到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圆形方孔半两钱,最后到北宋时期四川商人使用的“交子”纸质凭证,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

还有一些地方,货币的形式相当奇特。例如,雅浦岛的岛民使用石头作为货币,石头越大,代表的财富越多。所以岛民们不得不冒险从海外开采大量石头。然而,石头越大,搬运起来越困难,因此他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检验方法:由石头的主人口头声明这块石头已经易主。据传,甚至有人开采出一块极大的石头,尽管在运输过程中掉入海中,但岛上的人们仍然认可其价值,继续作为货币进行交换。历史记载显示,这种石头货币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也充分说明了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信用。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聊完货币的出现,我们再来看看银行是如何凭空创造货币的。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流通中只有1000块钱。人们利用这1000块钱进行各种交易,而这个社会里有一个商业银行系统,专门帮助人们存钱并将其贷出去,从中赚取利息的差额。

想象一下,白天这些1000块钱流入每个人的口袋,到了晚上下班时,人们将这笔钱存入商业银行体系中。此时,银行的存款总额增加了1000块钱。银行收到这笔钱后,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将其贷出去,因为借钱的人需要支付利息,而借款人也希望能够使用这些资金进行消费或投资。

借款人将钱花出去后,到了第二天下班时,这些钱又会被存回到商业银行体系中。经过两天的循环,银行账户上的钱从第一天的1000元变成了第二天的2000元,第三天则变成了3000元,依此类推,银行账户上的钱呈现出无止境的增长。

然而,社会中原本流通的货币总量只有1000块钱。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通过反复存贷,银行能够将原有的货币“复制”多次,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总量。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无止境。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货币,否则将导致通货膨胀。为此,政府设立了中央银行,统一管理所有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规定了一个法定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在将存款贷出之前,必须保留的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

假设政府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这意味着银行收到的每1000块钱中,必须保留200块钱作为准备金,只能贷出800块钱。第二天,800块钱进入市场,如果这些钱再次存入银行,银行必须保留20%的160块钱,只能贷出640块钱。如此循环,最终这1000块钱在20%的法定准备金率下,能够创造出4000块钱的新生货币,加上最初的1000块钱,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达到了5000块钱。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法定准备金率越高,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倍数就越低;反之,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越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能够有效地调控经济。降低准备金率相当于释放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提高准备金率则相当于回收资金,抑制通货膨胀。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银行并没有多印一张钞票,钱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现代社会流通的资金大部分是由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因此这些货币也被称为“信用货币”。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